2025年11月18日,由千家智客主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CIBIS)北京站”在北京金隅喜来登酒店圆满落幕。
本届峰会以“碳索新机·筑AI未来”为主题,作为CIBIS2025系列峰会的第三站,北京站聚焦AI、低碳与智算驱动下的建筑智能化新格局。会议围绕绿色建筑、能源管理、AI赋能、智慧运维及建筑改造等前沿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来自设计院、科研机构、系统集成商及行业领先品牌的专家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一同探讨建筑智能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趋势与未来趋势。
出席本次峰会的嘉宾有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张文才、《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杂志主编张宜、低碳智慧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晋秋博士、千家智客创始人&CEO向忠宏,和来自美国康普、ENJOYLink欢联、同方股份、德特威勒、海康威视、保瑞自控、莱讯通信、引澜、合广测控、天诚通信、诺森斯等行业知名品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峰会。
目前,本届峰会成都站、西安站、北京站已经圆满结束,接下来峰会还将在上海(11月20日)和广州(12月11日)等地举办。
首先,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张文才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峰会主题“碳索新机,筑AI未来”的深远意义,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领域,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商机。张文才强调,达成“双碳”目标的重点是构建全新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而AI(AI)正日益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他进一步解释道,AI与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的深层次地融合,不仅仅可以高效管理碳排放指标与足迹、提升能效,还能推动行业从依赖经验和直觉的传统模式,转向以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为基础的科技产业升级。AI技术的应用不仅代表着技术层面的挑战,更为推动产业升级、探索经济稳步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的战略机遇提供了新的契机。人工智能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引擎,是推动建筑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加速器”。
围绕《全光网与局域网》主题,《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杂志主编张宜在分享中指出,光网络凭借高速传输、长距离覆盖等优势,已经不仅限于广域网和城域网应用,还逐步渗透到局域网的建设中。在局域网架构中,通常依据业务需求划分多个物理隔离的子网,如办公网、设备网、生产网和物业网等,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安全管理。传统局域网采用“主干光缆+水平铜缆”的三层布线结构,而随技术的进步,“光纤到桌面”(FTTD)慢慢的变成为主流,明显提升了带宽和传输效率。
张宜进一步分析,近年来极简化的以太网架构逐渐成熟,从1.0阶段的“全光主干”发展至4.0阶段的“波分复用+交换机内置合波器”,在大幅简化网络结构的同时,减少了弱电间的有源设备,提升了网络的可靠性和管理效率。尽管无源光局域网(POL)和FTTR等光网络技术优势显著,铜缆仍在一些短距离和高密度接入环境中得到应用,形成了“光铜并进”的发展格局。张宜指出,光以太网与POL在技术标准、架构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基于IEEE 802.3标准,而后者则结合了PON与以太网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建设与运营模式。他总结道,光网络正在朝着更高效、更简洁、更融合的方向发展,极简架构和POL系统正逐步成为园区、楼宇等局域网建设的重要选项,为未来高带宽、低延迟业务的顺利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在《以安全简捷的方式建立长距离连接》的主题演讲中,美国康普大中华区技术总监吴健表示,在智能楼宇与园区建设所采用的远距离设备连接常面临传输距离限制、取电安全与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战。目前常见的远距离连接方案各有局限:增添设备间或网络设备会推高成本与故障率;全面更换为光纤系统则面临接口改造与维护复杂性;光电混合缆虽能延长距离,但电源管理复杂且成本较高。
吴健介绍,美国康普提出基于超长距离铜缆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创新的线缆技术实现高效、安全且简捷的长距离连接。例如GigaREACH超长距离铜缆系统,通过专利对绞线设计(TPS技术),在无需中继设备的前提下,可将传输距离从传统铜缆的100米延伸至250米,并最高支持1Gbps传输速率。其核心优点是充分的利用现有铜缆架构,避免大规模改造,同时延续PoE供电能力,解决远端设备取电难题。其“布线延伸距离”的理念,既降低了设备依赖,也提升了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适用于Wi-Fi接入点、安防摄像头、小型基站等多种边缘设备连接场景。目前,该方案已在多个实际项目中落地,体现出在园区、楼宇等复杂环境中实现“便捷、安全、高效”长距离连接的能力,为智能建筑与园区的IT与OT融合提供了更加平滑的升级路径,尤其适合既有改造与新兴园区建设中需平衡成本、安全与性能的项目需求。
针对智慧制造领域发展议题,德特威勒技术服务部经理林锦杰在《赋能智慧芯制造:半导体工厂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在AI算力、自主可控与先进制程的推动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同时半导体工厂网络面临多重挑战:需支持7x24小时不间断生产;生产环境中存在高强度电磁干扰;传统布线难以满足高密度设备接入与灵活扩展需求;同时,运维人员进出洁净区域流程复杂,故障响应效率亟待提升。林锦杰表示,针对上述挑战,德特威勒打造覆盖传输、配线、运维管理全流程的高性能综合布线解决方案,以高性能屏蔽系统为核心,采用Cat.6A F/FTP双层屏蔽线缆,具备强抗电磁干扰能力,支持万兆传输,并符合GB 31247-B1高阻燃标准。在前端配线方面,推出工业级IP插座与导轨式信息口,适应复杂安装环境,具备防震、防误插拔等特性。
在运维管理层面,方案引入智能电子配线架与DatAIM管理软件,实现对无源链路的实时监控、工单引导与故障快速定位,显著减少人工进入洁净区的频率。同时,提供微模块数据中心(MDC)预制化方案,整合配电、制冷与监控系统,支持快速部署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德特威勒凭借源自瑞士的百年技术积累与本土化服务能力,致力于为半导体行业提供从规划、部署到运维的全流程交钥匙服务。该方案已在多家大型制造环境中验证其可靠性,为中国“智慧芯制造”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IT基础设施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智算中心正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同方股份技术经理孟超在《从“连接”到“赋能”-综合布线为AI未来打通超高速神经网络!》主题分享中指出,智算不仅是算力的堆叠,更依赖于高速、稳定、可扩展的网络连接系统——综合布线正从“连接”角色向“赋能”角色演进,成为支撑AI运行的“神经网络”。当前智算中心对网络提出四大关键要求:超高带宽、超低时延与抖动、超高稳定性,以及超大规模组网能力。传统布线系统已难以应对年均增长超50%的数据流量和微秒级延迟需求。为此,同方股份提出结构化布线T的高速网络演进,并通过预端接光缆、低损耗设计与高密度配线架,确保信号传输的完整性与效率。
在具体技术路径方面,孟超介绍,在短距互联场景可采用Cat 8.1铜缆支持25G/40G传输,而在长距高带宽场景则采用OM5多模或OS2单模光纤系统。其MPO/MTP预端接光缆在插入损耗与回波损耗等关键指标上领先行业标准50%以上,明显提升链路性能。此外,通过电子配线架与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实现故障定位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运维效率提升50%。在支持国产智算发展方面,孟超认为布线系统需具备“算力适配性”与“自主安全性”,从材料到管理系统实现全链路可控。其高密度光纤配线个MPO接口,满足智算中心高密度部署与灵活扩展需求。综合布线作为算力效能释放的关键环节,正通过“高速化、模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升级,助力智算中心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降低PUE值,推动国产智算从“可用”向“好用”迈进。
关于《低碳智慧建筑及园区标准化发展最新趋势》,低碳智慧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晋秋博士在演讲中分享,“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与园区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正加快标准化与智慧化转型。近年,多项关键标准陆续发布并实施,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引与评价依据。其中,《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CSUS 66-2023)围绕园区规划、产业、交通、能源、建筑、基础设施、碳管理平台和运营管理等8大领域构建评价体系,并依据总分评定“智慧低碳园区”或“智慧零碳园区”等级。《商务楼宇低碳运行管理技术规范》则聚焦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提出从组织管理、机电系统、资源利用、智慧平台到碳核算的全流程管理要求。上海中心大厦、联想总部大厦等两批项目已获颁“低碳商务楼宇”评价标识,凸显楼宇运行阶段减碳的实效性。
李晋秋博士指出,背后推动这些标准落地的正是“低碳智慧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由清华同衡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致力于推动建筑及园区领域“绿色低碳化”与“数字智慧化”深层次地融合。近年来,联盟不仅组织编制多项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还发布了《低碳智慧建筑技术创新发展白皮书》,开展最佳实践案例征集,并筹备成立“零碳园区专业委员会”,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随着多项标准逐步落地与示范项目不断涌现,低碳智慧建筑与园区的标准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为城市高质量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评价的实施框架。
保瑞自控市场部经理任学江带来了《建筑智能化新时代破局探索——零碳技术应用》主题分享,任学江表示,建筑行业正从“高杠杆、高周转”向“低增速、高质量”发展转型,智能化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推动零碳建筑落地与存量建筑绿色改造。以苏州保控电子科技办公楼为例,该项目作为低质园区建筑零碳微更新的典型,通过能源结构优化、绿色建材替换、设备能耗管理及碳足迹追踪,空间碳排降幅达100%的很明显的成效,为低碳改造探索出兼顾实用性与经济性的可行路径。
任学江进一步介绍,项目从被动式建筑规划设计、增程式暖通空调、主动式能源调度到物联自控运维四个方面构建系统化零碳体系。通过柔性能源调节、光伏消纳与自适应运维等智能手段,既保障了舒适的室内环境,又明显提升能效水平。整个项目覆盖设计、施工、系统优化与精细化运维全流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既有建筑零碳改造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智慧+低碳”融合发展的现实样本与创新参考。
聚焦新兴的以太网物理层技术——单对以太网(SPE),正逐步在智慧城市中展现其技术价值。海康威视产品经理陆无忌带来《单对以太网驱动智慧城市:多模态场景下的应用 》主题演讲,他表示,其核心标准包括IEEE 802.3cg定义的10BASE-T1L和10BASE-T1S,以及802.3bp中规定的1000BASE-T1,分别支持10Mbps和1Gbps的传输速率,覆盖十米至千米级传输距离,满足多种场景对带宽与距离的差异化需求。SPE的突出优点是成本控制、布线密度、重量更轻、简化网络、配备灵活、更环保,在工业自动化、人形机器人、车载网络等场景中有自己独有的优势。尽管SPE在每个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潜力,但目前其推广仍面临设备生态不完善的问题。市场上支持SPE的前端设备和后端配套仍较为稀缺,前端多数的工业设施仍沿用4–20mA或RJ45接口,导致SPE系统整体部署受阻。
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挑战,海康威视积极地推进SPE产品研制与适配,重磅打造网电一体的单对以太网络,提供具备支持长距广连接、短距强控制基础能力,为智慧城市多模态场景的数字化与轻量化提供了可行路径。
引澜科学技术产品总监李平在《智算数据中心布线解决方案》主题分享中指出,随着AI技术的普及与算力需求的激增,智算数据中心(AIDC)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800G与1.6T端口速率成为主流,Scale-up超节点架构带动高速铜缆需求上升,对网络吞吐量、时延与可靠性提出更加高的要求。李平强调,数据中心丢包将直接引发算力损失,丢包率仅为万分之一就会造成10%的性能直线下降,可靠布线已成为AI集群稳定运行的关键。
针对AIDC“高吞吐、低时延、高可靠”的特征,引澜推出面向AI时代的全栈布线方案,涵盖AOC光缆、DAC/ACC/AEC高速铜缆、UHFC-Trunk超高芯数光纤主干及高密度模块化架构,全面兼容NVIDIA和以太网布线标准,满足未来超高速算力网络需求。依托in-Smart智能布线管理系统与in-Ras光纤运维机器人,引澜实现链路自动监测、精准定位与智能维护,为智算数据中心构筑高效、安全、智能的算力互联底座。
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智算中心对综合布线系统提出更加高的要求。莱讯通信首席技术官李燕斌带来了《AI时代的“神经网络”:综合布线如何支撑万亿级智算》主题分享,他表示,传统布线在带宽、延迟与运维效率方面已难以满足智算场景,亟需向高性能、高可靠、智能运维方向升级。智算中心布线应运而生,但仍面临“三座大山”:带宽需从100G向1.6T演进,延迟需控制在微秒级,运维效率也需大幅度的提高。优秀的综合布线系统不仅是连接基础,更是“算力保值”的关键,能大大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初期投资、运维成本与风险成本。
针对市场需求,在技术层面,莱讯通信推出“一秒寻线”MPO跳线系统,通过可见光技术实现不断纤、不插拔的即时寻线,将故障定位时间从传统小时级缩短至秒级,明显提升运维效率。该系统目前拥有18项发明专利,并具备完整的国际认证与国内检测报告,确保性能与合规性。此外,莱讯通信参与编制10项国家标准及多项行业标准,积极推动布线系统标准化与绿色化,其产品已在全国20个省市落地,覆盖多个数据中心项目,体现出在高速、高密场景下的稳定服务能力。在AI算力狂奔的背景下,李燕斌认为布线系统应具备“高带宽支撑、低延迟保障、智能运维能力”三大特质,通过创新技术与标准共建,为智算中心构建高效、可靠的“神经网络”,支撑万亿级参数模型的训练与推理需求。
在《公共建筑空间智能照明节能优选路径——有线无线混合组网物联网灯》主题演讲中,合广测控营销总监王苑兴介绍,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覆盖商业综合体、地铁轨道交通、医疗建筑等多个领域,已落地7000多个项目。针对当前“高效便捷节能”市场需求,合广测控提出以“高光效物联网灯”为核心的公共建筑智能照明节能路径,通过有线无线混合组网方式,实现照明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与能效提升。从技术架构层面看,物联网灯系统将传感器、通信模块与灯具深层次地融合,形成具备感知、通信与控制能力的照明节点。系统支持KNX、BLE蓝牙Mesh与PLC电力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灵活的有线无线混合组网。
王苑兴表示,该系统在基础照明功能之外,拓展出多场景智能应用。例如在地下车库中,通过蓝牙Mesh实现“光随车动”;在办公与商业空间中,支持照明、空调、窗帘的联动控制,蓝牙手环实现灯光控制;同时,物联网灯系统可与空调系统协同改造,通过PLC温控面板等设备实现对环境设备的管控,逐步优化建筑整体能耗。此外,系统还具备人员定位、室内导航、巡检巡更、热力图分析等高级功能,赋能建筑运营数字化。据其介绍,该系统具备快速部署、兼容性强等优势,适用于新建与改造项目。物联网灯不仅是照明工具的演进,更是建筑空间数字化与节能化的重要入口,未来将持续推动智能照明与建筑运营系统的深度融合。
聚焦酒店节能领域,诺森斯总经理陶新民在《智慧酒店全调光调色方案及节能降耗探索》主题演讲中分析,酒店能源消耗中电力占比约65%,客房区域能耗最高,夏季空调系统能耗甚至超过总能耗的一半。一些酒店还存在夜间能耗异常、照明及空调设备长时间运行等问题,根本原因包括住客节能意识不足、运维管理不完善及设备老化。他强调,节能降耗需从“智能化管理”和“系统性优化”两方面入手,对高耗能环节做全面改造。
为应对行业痛点,诺森斯提出智慧酒店全调光调色与空调智能管理解决方案。智能调光系统可随场景自适应调节亮度和色温,减少60%-70%待机能耗,每年节省电费约12万至15万元;空调智能控制管理系统通过分区与动态调节优化运行策略,明显提升能效。结合LED免驱动技术、“无频闪+无极”光控设计及多品牌兼容方案,诺森斯智慧酒店管理平台实现多协议互联与开放定制,为酒店打造安全、节能、舒适的智慧运行体系。
最后,千家智客创始人&CEO向忠宏带来了《迈向生命空间:健康智能家居的感知、交互与生态未来》的主题分享,他认为“健康智能家居”是智能家居领域一个极具潜力的细分赛道。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方法感知人与空间的状态,从而营造更健康、舒适、安全且富有人情味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是解决“四个健康”问题:环境健康、家人健康、宠物健康、能源健康/绿色清洁能源,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向忠宏表示,这一创新的突破口,则聚焦于感知与交互两大前沿领域:在感知层面,行业正在探索超越当前生命体征监测(如呼吸、心跳)的下一代技术。例如,研究利用毫米波雷达进行无接触的情绪监测,这未来将为智能空间匹配对应场景(如调节灯光、音乐)提供革命性的数据基础。在交互层面,打破传统交互方式的桎梏将是未来的发力点。基于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重磅打造“石炭纪”品牌及汉字元素交互实验室的创立,聚焦在基于汉字诗意的元素交互研发。例如,用“冰”、“火”等直观感知的汉字来替代冰冷的数字,进行温度、灯光的环境控制,让交互更符合人的直觉与情感。整体看来,健康是智能家居价值的终极归宿,而感知与交互是未来最重要的创新点。在此领域大有可为,但必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坚持生态共赢,携手打造真正呵护人类的智能产品与空间。
作为行业领先的年度盛会,CIBIS峰会不仅是智慧建筑领域的思想交流平台,更是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展示窗口。各大品牌也在现场展示了过去一年在智能控制、绿色节能、算力布线与云端管理等领域的最新成果,集中呈现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技术革新与生态共进。
作为国内建筑智能化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峰会,CIBIS峰会始终致力于搭建产业、学术与技术深层次地融合的交流平台。继成都站、西安站、北京站、上海站之后,峰会将走进广州(12月11日),继续围绕AI赋能、低碳转型、智算中心与存量改造等热点议题,为行业提供洞察与行动的双重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