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重生的焦作逻辑,其结构之变要义,在于聚焦创新驱动,实施“345”创新行动,健全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实现量质齐升,为高水平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
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我市创新“突围”,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科创驱动,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以贯之的主线。我市常态化开展院(校)地科学技术合作,深化与河南理工大学融合发展,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开展对接活动,推动企业与院士、专家开展科研合作,加快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
产业发展,全面起势。如今的焦作,科学技术创新之根越扎越深,产业转型升级活力日益澎湃。把打造“3+13+N”重点产业链群作为推进工业强市的“牛鼻子”,我市把高水平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今年上半年,我市认定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0家,居全省第5位;“3+13+N”重点产业链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于全市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均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其中绿色食品产业增长11%、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10.3%、新材料产业增长9.5%,带动全市工业持续增长。
“之于中小城市,创新发挥的边际作用显而易见。好产业、好企业、好政策,对中小城市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焦作的产业技术平台,是以创新为轴,让产业、企业、资金、信息围绕创新运转,对高技术产业培育、高新企业成长,拉动作用明眼可见。”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
从前,提到焦作,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煤炭。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和国内其他能源枯竭型城市一样,近年来也遇到了经济衰退、人口流失、城市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市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奋力走出了自己的转型之路。从数量到质量,从要素到创新,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焦作沉下身,勇争先,谋出彩。
面对资源枯竭难题,我市创新“突围”,破除机制障碍,搭建创新平台,协同要素投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创新逆袭,高水平发展蔚然成风。
创新,核心在新,关键在创。如何创新?依托“345”创新行动,我市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深层次地融合,全力锻造发展新引擎;多措并举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在引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攻坚突破。目前,我市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原来的81.7%下降到4.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6.5%。
在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我市拥有37个。城市转型过程中,“焦作造”跑出从制造到创造的“加速度”,驶上新赛道。焦作工业精彩“变脸”,龙佰、多氟多、中原内配、和兴化工、鑫诚……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过海,从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业巨头。
目前,我市六氟磷酸锂、钛白粉等21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手机摄像头马达、无碳复写纸等13个工业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永争第一的焦作,实现了由单一的能源工业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化工、铝工业等转型升级加快。我市363个“三化”改造项目和44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扎实推进,新增47家省级绿色工厂,居全省第3位,多氟多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业森林”正在长成。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我市分链完善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节能环保、现代化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3.8%、15.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企业是创新主体,政府则是助推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在怀川大地蔚然成风,为科创型种子企业精准赋能。
日前,华东电缆研发的高柔性陶瓷化聚烯烃高阻燃防火电缆,在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顺利通过950℃~1050℃火焰温度下持续供电12小时的检测试验,成功突破相同测试条件下持续供电10小时的行业检测纪录,产品性能及生产的基本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订单纷至沓来。去年,我市新增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今年拟新增入库科创型种子企业12家;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库,入库有发展的潜在能力企业20家;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梳理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0余家,拟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0余家……
科技创新,平台很关键。我市与河南理工大学建立市校会商机制,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固废低碳资源化开发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低空无人系统精密导航控制与航测智能解译研发技术与应用产业化项目,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深层次推进市校融合,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支持中原内配优化重组河南省先进内燃动力摩擦副与润滑重点实验室;组织中原内配、大咖国际、科瑞森、标新电源等申报省创新联合体建设需求,平原光电、皎泽电子等申报省中试基地建设需求。
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是根本之策。我市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产业和产业链上,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是融合的目标目的。
今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赢众制造共建“先进阴极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落户武陟;省基础设施防腐防控重点实验室电化学防护成果转化基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与海洋工程耐久性创新研究院研发基地同时在武陟揭牌。
人才是科学技术创新的第一资源,但是对于焦作这样的中型城市,不但很难吸引到外来人才,就连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也大量外流。未解决本地企业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我市建立人才蓄水池,引进的人才在当地企业就职,可以同时享有科学院的事业编制,以及企业的薪资待遇。此外,政府和企业在生活中也给引入的人才提供了很多帮助。免费的人才公寓、帮配偶找工作、子女入学,这些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人才解除了异地安家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迅速、高效、全身心投入研发工作中。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价值。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成功探索“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政府支持、科企共赢”的成果转化新模式。该科创园已获批6个省级创新平台,引进创新团队3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54家,转化科技成果项目45项,项目留下来,企业留下来,人才留下来,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学院”。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向新而行。我市超前谋划布局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集越纳米年产10万吨碳纳米电子材料(中站区)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中纬测绘5G无人机+高分遥感信息应急监测系统入选省卫星应用典型案例。
科技创新蓄底气,产业“链”出新空间。我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创成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福钛锆产业园、中炭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项目建成投产,动力电池等25个产业链成为省特色优势产业链、居全省第4位,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规模达567亿元,温县休闲食品产业获评河南省休闲食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
优势再造、换道领跑。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我市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重点产业链群培育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与变,是新动能培育的主旋律。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创新之城,从“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兴基地,我市传统产业正“老树发新枝”,生动诠释着“传统亦青春”。
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如今的焦作,科技创新之根越扎越深,产业转型升级活力日益澎湃。把打造“3+13+N”重点产业链群作为推进工业强市的“牛鼻子”,我市把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今年上半年,我市认定省创新龙头企业10家,居全省第5位;“3+13+N”重点产业链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于全市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均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其中绿色食品产业增长11%、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10.3%、新材料产业增长9.5%,带动全市工业持续增长。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化工、铝工业等转型升级加快。我市363个“三化”改造项目和44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扎实推进,新增47家省级绿色工厂,居全省第3位,多氟多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业森林”正在长成。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我市分链完善配套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现代化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3.8%、15.2%,均高于全省中等水准。
日前,华东电缆研发的高柔性陶瓷化聚烯烃高阻燃防火电缆,在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顺利通过950℃~1050℃火焰温度下持续供电12小时的检测试验,成功突破相同测试条件下持续供电10小时的行业检测纪录,产品性能及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订单纷至沓来。去年,我市新增省创新龙头企业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今年拟新增入库科创型种子企业12家;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库,入库有发展潜力企业20家;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梳理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0余家,拟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0余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但是对于焦作这样的中型城市,不但很难吸引到外来人才,就连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也大量外流。为了解决本地企业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我市建立人才蓄水池,引进的人才在当地企业就职,可以同时享有科学院的事业编制,以及企业的薪资待遇。此外,政府和企业在生活中也给引入的人才提供了很多帮助。免费的人才公寓、帮配偶找工作、子女入学,这些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人才解除了异地安家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迅速、高效、全身心投入研发工作中。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价值。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成功探索“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政府支持、科企共赢”的成果转化新模式。该科创园已获批6个省级创新平台,引进创新团队3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54家,转化科技成果项目45项,项目留下来,企业留下来,人才留下来,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学院”。
科技创新蓄底气,产业“链”出新空间。我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创成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中福钛锆产业园、中炭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项目建成投产,动力电池等25个产业链成为省特色优势产业链、居全省第4位,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规模达567亿元,温县休闲食品产业获评河南省休闲食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